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amiRNA抗病毒策略及其在植物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小RNA(artificial microRNA,amiRNA)抗病毒策略是通过内源miRNA(microRNA)的作用机制人为沉默病毒靶基因,该策略稳定有效且能对多种病毒产生抗性。利用该策略,已经获得了多种抗病毒转基因植物。介绍了amiRNA抗病毒策略的机制、特点及利用该策略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病毒病害 RNA干扰 amiRNA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小麦基因枪法转化效率的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基因枪转化效率,对基因枪轰击参数的优化、受体材料的种植方式、载体类型的选择和受体基因型的筛选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枪轰击时,金粉用量为每枪250μg、轰击距离为9cm、轰击压力为1 100psi、轰击次数为1时,小麦转化效率较高;受体材料种植于温室,且具备较高CO2浓度和温度,可以提高小麦转化效率;3种载体类型中,线性表达载体转化效率明显高于环状表达载体和双元表达载体;周麦19、郑麦7698和郑麦0943为再生能力强和转化效果好的受体品种。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 转化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油香椿嫩芽不同部位理化指标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红油香椿为对象,研究香椿嫩芽的叶、茎不同空间部位(顶部、中部、下部)的总多酚、VC、可溶性糖、叶绿素、黄酮、可溶性蛋白质、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期为香椿合理、科学、安全地开发利用加工提供理论依据。理化分析显示:除可溶性蛋白质及亚硝酸盐外,其他理化指标在香椿嫩叶中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茎中的含量(p<0.01),在叶中,总多酚及VC主要集中在顶叶;叶绿素及黄酮主要富集在下部叶片;可溶性糖在中叶中含量最高。茎中不同空间部位各理化指标之间差异不显著。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基本和理化分析结果一致,叶部的总还原力仍高于茎部。就嫩叶各空间部位来说,顶叶对清除·OH能力及总还原能力最高,远远高于其它部位;而不同部位茎的DPPH·的清除能力差别不大,浮动范围在2.29~3.37之间。

关键词: 香椿不同部位 香椿嫩芽品质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非结构蛋白1α(nsp1α)的N端锌指结构是其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所必需

畜牧兽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其致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免疫抑制,造成持续性感染,从而给该病的防控带来困难。NLRP3炎症小体作为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分在机体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PRRSV能够激活NLRP3炎症小体,但PRRSV是否存在拮抗NLRP3炎症小体的组分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在缺失内源性炎症小体的HEK293T细胞中,共转染NLRP3、ASC、procaspase-1和pro-IL-1β四个真核表达质粒,建立NLRP3炎症小体的体外研究模型。然后,在该炎症小体模型细胞和猪肺泡巨噬细胞中,转染PRRSV nsp1α的真核表达质粒,结果表明nsp1α能够明显拮抗炎症小体的活化,而进一步的突变试验表明缺失N端锌指(ZF)结构或者突变ZF结构的nsp1α均不能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本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了拮抗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PRRSV蛋白——nsp1α,而且发现nsp1α的N端锌指结构是其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所必需。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了PRRSV拮抗天然免疫的新机制,并为PRRSV的防控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点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nsp1α ZF结构域 NLRP3炎症小体 IL-1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绿素荧光在大豆莠去津药害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除草剂药害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豆喷施一系列剂量的莠去津(有效剂量4.687 5~150 g/hm2),并在处理1、3、5 d后测量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值与莠去津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喷药1 d后,大豆叶片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随着处理剂量升高而降低,并且其抑制方程的R2值均大于0.9,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所以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NPQ、Y(Ⅱ)和ETR的抑制率及抑制率变化曲线均可作为大豆莠去津毒性快速检测系统的生物学指标,实时、高效且无损地检测大豆莠去津药害。

关键词: 大豆 除草剂药害 莠去津 叶绿素荧光 早期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临床发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的药物敏感性、耐药情况、防控措施和临床用药,试验从临床发病疑似病猪的肺脏和气管中分离放线杆菌,并进行了培养特性观察、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溶血试验等。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7株放线杆菌,这7株放线杆菌对青霉素G、哌拉西林、美洛培南、杆菌肽、替考拉宁、头孢唑林、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四环素、多西环素等耐药;对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磷霉素、氨曲南、米诺环素、头孢噻吩、头孢克肟等中等敏感;头孢唑肟、头孢美唑、头孢克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美、头孢噻肟敏感。说明从临床分离得到的放线杆菌耐药性增强,出现多重耐药菌株。

关键词: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分离 鉴定 血清型 药敏试验 多重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对不同烤烟品种叶片细胞膜伤害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烟100、豫烟9号为试验材料,利用防雨棚盆栽人工模拟干旱胁迫逆境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烟草叶片膜质过氧化程度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初期,2个品种的膜质过氧化反应较为一致,但随着干旱处理加剧,中烟100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的丙二醛含量增幅均显著高于豫烟9号;豫烟9号在重度干旱胁迫下SOD、POD和PAL的活性明显高于中烟100。团棵至现蕾期,中烟100各处理的SOD活性大幅度增加,且差异显著;豫烟9号的SOD活性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较团棵期略有增加,但增幅显著低于中烟100;POD活性中度胁迫下豫烟9号的增幅低于中烟100,重度胁迫下高于中烟100;豫烟9号三个处理的PAL活性增幅显著低于中烟100。在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豫烟9号对水分的亏缺敏感性明显低于中烟100。

关键词: 烟草 抗旱 丙二醛 保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葡萄绿盲蝽越冬种群发生为害规律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3月底到4月底,调查了粗、细管理模式下不同品种葡萄冬芽上绿盲蝽越冬卵量,监测了粗放管理模式葡萄绿盲蝽越冬种群的发生为害情况,并调查了绿盲蝽在胡萝卜上的产卵部位。研究表明,粗放管理模式下葡萄冬芽的有卵芽率(‘户太8号’61.36%,‘红地球’33.33%,‘夏黑’26.88%)显著高于精细管理模式下葡萄冬芽的有卵芽率(‘夏黑’5.65%)。粗放管理模式下,受移栽影响长势不好的葡萄冬芽上越冬卵较多,若虫虫口密度大[‘户太8号’(13.33±12.06)头/株,‘红地球’(9.50±11.47)头/株]。研究还发现干瘪冬芽上的绿盲蝽越冬卵也能孵化,但相对饱满冬芽上的卵发育慢。调查结果还明确了葡萄绿盲蝽在诱集植物——胡萝卜上的产卵部位。本研究对指导葡萄绿盲蝽的田间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绿盲蝽 越冬种群 管理 品种 发生为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2个超级稻品种结实率和粒重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田种植超级稻品种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籼稻)和淮稻9号(粳稻)。自抽穗至成熟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WMD)、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和常规灌溉(CI,保持水层)3种灌溉方式,观察其对超级稻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处理显著增加2个超级稻品种的产量、结实s率和粒重,而WSD处理则降低结实率和粒重。WMD处理显著提高灌浆期剑叶净光合速率、膜质过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氧化力、根系吸收表面积、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比表面积和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Z+ZR)及吲哚-3-乙酸(IAA)含量及根冠比,WSD处理的结果则相反。说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改善超级稻根系和地上部植株的生理功能,进而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关键词: 超级稻 产量 根系活力 光合速率 干-湿交替灌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三相比R值 子粒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