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葡萄miR164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靶基因预测

浙江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s(miRNAs)对植物抗逆及生长发育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miR164是植物特有的miRNA,它对应的靶基因主要是NAC转录因子家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葡萄以及其他几个物种的miR164家族成员前体进行进化分析、前体二级结构预测、成熟序列碱基保守性分析以及在葡萄NAC转录因子家族71个成员中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葡萄miR164家族成员的前体序列与双子叶植物聚在一个分支,符合进化规律;葡萄miR164家族4个成员前体序列均可形成稳定的二级茎环结构,成熟序列的碱基保守性较高;葡萄miR164家族成员对应的NAC家族靶基因有2个(GSVIVT01007982001与GSVIVT01020478001),经在NCBI进行BLAST分析,发现均与植物的根发育相关。这暗示着葡萄miR164家族与其靶基因在植物的抗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葡萄 miR164 靶基因 抗逆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遗传模型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基因遗传规律,以茎秆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茎秆穿刺强度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BC_1、BC_2、F_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4%、53.58%、50.95%,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19.34%、30.33%、36.42%,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3.62%,两者在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对茎秆穿刺强度影响较小。这一研究结果为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糯玉米 茎秆穿刺强度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二棱大麦农艺、籽粒和品质性状的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二棱大麦表型性状特征及其相关性,以1989年以来江苏省审定/认定的32份二棱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沿海地区对其3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粒数)、7个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千粒重)和6个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农艺、籽粒和品质性状中,籽粒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变化范围为3.91%~9.13%;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最高,变化范围为8.56%~36.21%。经相关性分析,同类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较多,而不同类别性状间较少;穗长、穗粒数和籽粒长宽比在不同育种阶段的大麦品种(系)间差异显著。通过综合聚类分析,32份大麦品种(系)被分成三类,三类品种(系)间株高、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含量差异显著。

关键词: 大麦 表型性状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多菌灵在啤酒加工过程中的残留量变化

农药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啤酒加工过程中多菌灵残留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了大麦、干麦芽、麦糟、协定麦汁、定型麦汁和啤酒中多菌灵残留的检测方法。运用Qu ECh ERS方法,大麦、麦芽和麦糟样品用6 g无水硫酸镁和1.5 g醋酸钠提取,150 mg无水硫酸镁、50 mg C_(18)和50 mg PSA净化;协定麦汁、定型麦汁和啤酒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后经C_(18)固相萃取柱净化。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在0.01~0.5 mg/kg添加水平下,多菌灵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2%~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9%,定量限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得多菌灵在各样品中的残留量分别为:大麦1.99 mg/kg、麦芽2.71 mg/kg、麦糟0.41 mg/kg、协定麦汁1.37 mg/kg、定型麦汁1.34 mg/kg和啤酒0.12 mg/kg。样品经糖化、煮沸和发酵后,其中的多菌灵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加工因子分别为0.51、0.98和0.089,其中发酵过程对多菌灵的去除率最高。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菌灵 啤酒 加工过程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黑点米形成原因初步研究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稻黑点米形成的原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98%杀螟丹可溶粉剂浸种杀灭种子中越冬干尖线虫,收获后调查各小区收获稻子中干尖线虫数量及黑点米率,初步明确了水稻黑点米形成是由于干尖线虫的刺吸引起。通过干尖线虫接种,收获的稻子出现黑点米症状,并从黑点米中分离到干尖线虫,进一步证明干尖线虫危害是导致黑点米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变色米 干尖线虫 杀螟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城地方鸡MSTN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MSTN基因作为影响鸡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分析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鸡的生产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2个SNP位点(G2100A和G2283A),其中G2283A位点DD基因型16周龄的体质量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并显著高于CD基因型(P<0.05),CC基因型300日龄产蛋数极显著的高于DD基因型(P<0.05)。G2100A位点AA和AB基因型的开产日龄显著早于BB基因型(P<0.05)。对基因型组合进行分析,发现AA×DD基因型组合16周龄体质量、20周龄体质量、300日龄体质量最高,可作为影响鸡生长性状的优秀基因型组合。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MSTN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托盘包装鲟鱼中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的生长动力学及货架期预测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托盘包装鲟鱼中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的生长规律,用不同的微生物生长模型进行拟合,以此为基础建立并评价了货架期预测模型。以修正的Gompertz方程为一级模型,平方根方程为二级模型,建立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在0~20℃的生长预测模型和货架期预测模型。进一步通过托盘包装鲟鱼片在8℃和波动温度下贮藏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准确度Af为1.28、1.35,偏差度Bf为0.91、1.08,货架期预测相对误差为5.23%、3.83%;而总菌的生长预测模型的Af为1.45、1.30,Bf为0.92、0.96,货架期预测相对误差为-4.40%、2.02%。以上结果表明根据两类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对0~20℃贮藏的托盘包装鲟鱼货架期预测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鲟鱼 腐败希瓦氏菌 总菌 预测模型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164a及其靶基因PeNAC1相互作用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RNA参与了生物体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其中miR164通过对标靶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的精细调控,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杨树中miR164a和其预测靶基因Pe NAC1间是否也存在这一相互作用,笔者采用PCR技术克隆了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miR164a的前体序列Ptc-MIR164a,并通过RNA fold(http://rna.tbi.univie.ac.at/)在线软件对其进行了miRNA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能形成典型的二级茎环结构,预示其在细胞内能被加工为成熟的miR164a。进一步借鉴动物细胞miRNA研究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利用高效的杨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验证了PtcMIR164a对其预测靶基因Pe NAC1的标靶作用;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比较简单、直观的植物miRNA靶标基因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miR164a Ptc-MIR164a Pe NAC1 靶标基因 毛果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钾量对甘薯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施钾量对不同主栽甘薯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3种甘薯品种为材料,田间设置不同施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各甘薯品种产量均随施钾量上升而提高,增施钾肥对甘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小于根系,施钾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甘薯数量的增加,单薯质量则次之;甘薯茎、叶钾含量高于薯块,且增施钾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和薯块的含钾量。甘薯品种间钾的吸收及利用对施钾的响应不同,相对高效的徐薯22钾素主要积累在根部,宁薯192及浙紫1号则相反。甘薯钾利用效率与植株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甘薯产量,其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单株结薯数;甘薯含钾量对施钾的响应主要体现在根部,甘薯品种间钾利用效率主要受植株钾浓度的影响。

关键词: 甘薯 施钾量 吸收 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绿苗分化率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S培养基为对照,对比分析M8和N6两种培养基对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出愈率的影响,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山梨醇、活性炭,研究其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培养基中均具有最高的出愈率,介于20.97%~30.63%,极显著高于MS培养基;而在N6培养基上,出愈率介于10.77%~13.70%,仅盐恢559和盐恢888显著高于MS培养基。随着山梨醇质量浓度升高,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分化培养基上的花药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增加,以30 g/L山梨醇处理最高,介于30.57%~36.77%,其次为20 g/L山梨醇处理,两者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山梨醇处理。随着活性炭质量浓度升高,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分化培养基上的花药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先增加后降低,总体均以1 g/L处理最高,介于21.38%~27.82%,2 g/L处理次之,两者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活性炭处理。

关键词: 籼稻 恢复系 花药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