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玫瑰香葡萄Y型架与篱架叶幕层光照强度及果实品质的差异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年生玫瑰香葡萄为试材,研究了Y型架和篱架不同叶幕层的光照强度和产量分布,测定了果实品质和芳香化合物。结果表明:两种架型的光照强度与叶幕层高度、宽度分布有显著的相关性,Y型架在高0.2~0.6m和1.8m处的光照强度优于篱架;但在1.0~1.4m则低于篱架。Y型架61.61%的产量集中在定植行两侧0.3m,高度1.0~1.4m的范围内;篱架55.90%的产量集中在定植行两侧0.15m,高度0.6~1.0m的范围内。Y型架果实总糖和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16.13%和8.72mg·kg-1,显著高于篱架(14.54%和7.21mg·kg-1);Y型架果皮原花色素含量为4.72mg·g-1,显著低于篱架(6.30mg·g-1)。Y型架和篱架果实中检测到芳香化合物种类为32种和30种;萜醇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2.91%和6.33%;其中,Y型架果实中里那醇的相对含量是篱架的5.7倍,可见,Y型架葡萄果实风味优于篱架。


纳他霉素结合柠檬酸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抑制活性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病原菌,采用滤纸片法、生长速率法、悬滴法、活体损伤接种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纳他霉素与柠檬酸之间的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纳他霉素结合柠檬酸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抑制活性显著(P<0.05),大于2者单独处理,以0.5~1.0g/L纳他霉素与1.0g/L的柠檬酸结合使用抑菌效果最佳,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较单独使用柠檬酸处理提高了69.93%和65.61%,较单独使用纳他霉素处理提高了33.24%和54.40%;对灰霉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435.15、491.83mg/L;显著抑制了活体损伤接种处理中葡萄果实表面的病斑增长。由此说明,适宜质量浓度的纳他霉素结合柠檬酸处理对葡萄采后灰霉菌的抑制活性起到增效作用,可作为葡萄采后绿色保鲜剂的潜在资源。


乳化法制备交联海藻糖合酶聚集体的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交联酶聚集体(CLEAs)是一种高活性的无载体固定化酶,常用的基于溶液法(Sheldon CLEAs呈无定形的集簇体,影响其连续使用效率.以海藻糖合酶为模型酶,首次在油包水乳化体系CLEAs,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分析了所得CLEA的微观结构,考察了CLEAs的活性和重复使果表明,乳化法制备的CLEAs外观呈较规则的微球形,粒径约20~60μm,其活性和重复使用性能均Sheldon法制备的CLEAs.


1-甲基环丙烯处理时间对苹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MCP的不同处理时间对果实好果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以及果实质地品质(包括果皮强度、破裂深度、果皮脆性、果皮韧性、果肉平均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显著地降低了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很好地保持了果实的贮藏品质;但1-MCP作用效果随着处理时间的延后而降低,在采后0 d、7 d、14 d处理的1-MCP作用效果明显好于21 d。因此,为了更好地明确1-MCP的处理效果,采后苹果在两周内进行1-MCP处理可以保持较好的贮藏效果。


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处理农村污水
《环境工程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农村生活污水水质和间歇进水特点,利用"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研究该工艺对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效果。厌氧池和局部循环供氧池有效容积比为1∶1.6,曝气装置位于局部循环供氧池中间底部,环形导流板将局部循环供氧池分隔成中间好氧区和四周缺氧区,斜管沉淀池前置到厌氧池与局部循环供氧池之间,出水端设置循环水池。装置连续稳定运行12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40 L/d,生物反应区HRT为1.3 d。监测结果表明,出水COD、BOD、NH3-N、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在40.31、3.38、2.69、11.98和0.75 mg/L,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指标(GB-18918-2002)中的一级排放标准。研究表明,厌氧-局部循环供氧技术是一种适合农村分散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可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关键词: 模拟农村污水 间歇排放 水解酸化 局部循环供氧 生物膜 脱氮除磷


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的脱氮特性
《中国给水排水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和间歇排放特点,开发了"厌氧—局部循环供氧生物膜"技术,并考察了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脱氮能力。该工艺的厌氧池和局部循环供氧池有效容积比为1∶1.6,曝气装置位于局部循环供氧池中间底部,环形导流板将其分隔成中间好氧区和四周缺氧区,斜管沉淀池被前置于厌氧池与局部循环供氧池之间,出水端设置循环水池。装置连续运行12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40 L/d,生物反应区的HRT为1.3 d,出水BOD5、TN、NH3-N、NO3--N平均浓度分别为3.38、11.98、2.69、7.03 mg/L,NO3--N、NH3-N分别占到TN的58.7%、22.4%,出水水质达到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说明该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系统的硝化作用非常强,但反硝化作用受到碳源不足的制约。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间歇进水 水解酸化 局部循环供氧 生物膜 脱氮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皮核桃保鲜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皮核桃为试材,将果实分别贮藏在(5±1)、(0±0.5)、(-1±0.5)℃条件下,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青皮核桃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5)℃贮藏对青皮核桃含水量的下降、a*的升高、酸价的升高有延缓作用,可降低青皮核桃外果皮的呼吸强度,但对MDA含量的抑制作用不大,并有效提高了青皮核桃POD的活性,降低了PPO的活性,延缓了青皮核桃的衰老。与对照组的贮藏期相比,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分别延长了30d和45d。不同贮藏温度对青皮核桃保鲜效果顺序为:(-1±0.5)℃>(0±0.5)℃>(5±1)℃。这说明贮藏青皮核桃的适宜温度为(-1±0.5)℃。


改良疏浚淤泥土对蓖麻生长的影响初探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 2013 CSCD
摘要:以蓖麻种植土(未处理疏浚原泥(CK1)、大田耕层土(CK2)、盐碱土(CK3)及3种改良疏浚淤泥土(Ⅳ、Ⅴ、Ⅵ))为对象,通过试验,测定种植土的理化性质、蓖麻根系发育及地上生长状况的变化,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疏浚淤泥改良效果和蓖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改良处理均可改善淤泥颗粒结构,降低容重和pH,提高淤泥营养成分含量,处理后的淤泥对蓖麻根系发育及地上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比较发现,改良疏浚淤泥处理方式Ⅳ对促进蓖麻生长效果最为显著,与耕层土CK2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