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主栽香蕉品种和INIBAP引进品种的SSR分析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0对SSR引物对中国14个主栽香蕉(Musa spp.)品种和从INIBAP引进的33个香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0个多态性位点共揭示出92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5到15不等,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是9.2,产物片段大小在75 bp到310 bp之间。用Jaccard系数计算品种间的相似性,相似性数值在0.1到1之间;用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主栽品种的遗传变异小,而供试的33个引进品种遗传多样性高。本研究所用的10对引物不能把所有的品种区分开。


澄清型苦瓜凉茶饮料的研制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苦瓜干浸提液中添加多种风味物质,通过转溶、酶解、冷冻等工艺,研制出一种外观澄清透明、滋味清甜微苦,口感柔和,风味协调,兼有苦瓜的清香和乌龙茶清香的凉茶饮料。


饲蝇养蛆产物对黄瓜炭疽病防治效果的应用研究
《长江蔬菜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黄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是黄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该病大多采用多菌灵类药剂进行防治。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此类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失和挥发损失;玉米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酸性土壤施用NSM后,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玉米对氮的吸收,提高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施用NSM后,养分水平较高的土壤1,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43%-12.31%;养分水平较低的土壤3,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14%-36.34%。
关键词: 玉米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 氮吸收利用效率


发酵菠萝渣养分瘤胃降解率的研究
《中国饲料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施氏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对新鲜菠萝渣进行微生物发酵,用5只体格健壮、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采用尼龙袋法对发酵菠萝渣养分在瘤胃0、6、12、24、48、72h的降解率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发酵菠萝渣中粗蛋白质(CP)的动态降解率为52.28%,快速降解部分为9.62%;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在48h的降解率分别为80.67%、72.47%和61.44%,在72h的降解率分别为85.51%、78.96%和74.52%。


辣椒种子干热消毒处理对发芽率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可借助种子传播的病害有10多种,根据病原物的特性,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真菌病害,有疫病、根腐病、炭疽病、枯萎病等;②细菌病害,有青枯病、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等;③病毒病害,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病。干热处理辣椒种子,可消灭种子的病菌,特别是钝化种子所带的TMV病毒[1],增强种皮的通透性,提高发芽速度,有利于培育壮苗。为了找到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对辣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我们于2005年进行了辣椒种子干热消毒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黑大豆种皮花色苷提取物抗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营养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黑大豆种皮花色苷提取物(black soybean coat anthocyanin extract,BSCAE)对高胆固醇饲料诱导的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低、高剂量BSCAE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前10w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实验组灌胃BSCAE(400,800mg/kgbw),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18w后观察主动脉AS斑块形成情况,测定血脂、肝脏胆固醇含量及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结果:BSCAE抑制了主动脉AS斑块的发展,同时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生成下降,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增加,800mg/kgbwBSCAE还可减少肝脏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摄入一定剂量的BSCAE可减轻高胆固醇饲料诱导的兔主动脉AS斑块的形成,改善血脂代谢和抗氧化作用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桑椹果酒酵母的诱变选育研究
《食品科技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将筛选到的一株桑椹果酒酵母进行单倍体细胞的制取,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先后经紫外辐照和微波处理,根据平板计数法确定两种诱变因素下出发菌液的最佳的稀释浓度,利用致死率和正变率两个参数来描述诱变选育模型的最佳剂量及诱变时机,然后对出发菌株先进行紫外辐照,再对紫外辐照选育的性状较好的菌株采取微波处理,利用三级筛选模式从大量的平板中筛选具有酿造桑椹果酒的优良酵母。结果表明,紫外辐照20~40s内将会获得较好诱变结果(正变率31.1%~41.2%),而微波处理15s会取得理想诱变结果(正变率22.1%),增大剂量能使得正变率增加,但同时也增大了菌种死亡的风险。筛选到的ME44菌株在2周发酵周期内酒精体积分数为11.7%(v/v),比出发菌株提高7%以上,而且菌株在起酵时间及果酒品质方面都有提高。


不同萃取方法对缫丝蛹油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蚕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有机溶剂(正已烷和石油醚)萃取法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分别萃取获得缫丝蚕蛹油样品,并对其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指标进行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缫丝蚕蛹经两种萃取方法共3种溶剂萃取获得的3个蛹油样品,其脂肪酸组成相同,均分离出4种饱和脂肪酸和5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2%~75%),其中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蛹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而碘价和皂化值较高,质量优于其它2种有机溶剂提取的蛹油。提示超临界CO2萃取的蛹油作为一种富含ω-3型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的功能性油脂,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
关键词: 缫丝蛹油 有机溶剂萃取 超临界CO2萃取 脂肪酸 理化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