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336条记录
水稻抗瘟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践和策略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具有广谱和持久抗性的抗稻瘟病基因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以'广占63-4S'、'扬稻6号'等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一批携带有Pi1和Pi2的育种材料.经自然病圃诱发鉴定,聚合Pi1和Pi2基因的品系在抗性表现上比受体品种有明显的改良,绝大多数品系或组合都达到了抗级水平.聚合抗性基因的品系或组合在宜昌望家病圃的病情较恩施病圃稍重.这些品系或组合在宜昌望家病圃的病情年际间有差异,其稻瘟病抗性是否有逐步减弱的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监测.针对湖北稻区的具体情况,现阶段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利用Pi1、Pi2、Pi9和Pigm等广谱抗病基因,但同时还要挖掘新的广谱抗病基因,或聚合具有抗谱差异的主效基因以及在具有水平抗性的育种材料中导入主效基因.在抗性鉴定中,建议在宜昌望家病圃对育种材料进行初步筛选,其后将抗性材料在不同的病圃进行鉴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抗稻瘟病基因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扁穗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扁穗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特性和变化规律,以江夏和黔南两个常见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花后不同时期的种子含水量、营养物质、酶活性和ATP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江夏和黔南种子含水量除花后第42d有所上升外,其余时间均表现为逐渐下降,并以花后第32~36d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每天4.66%和4.84%。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在品种间差异较大,江夏基本表现为先升后降,其中花后第19~32d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黔南则持续下降,但于花后第32d含量趋于稳定。淀粉含量变化品种间虽有差异,但均在花后第25d含量最高,分别为433.86 mg/g和412.95mg/g;在花后第36d含量最低。随着种子的发育,两品种脱氢酶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并于花后第32d达最高值0.598μg/min/g和0.471μg/min/g,与其它各阶段差异显著(P<0.05)。ATP含量江夏表现为双峰曲线,分别在花后第19d和第36d较高,而黔南呈单峰变化,在花后第32d高达4.19μmol/g。对扁穗雀麦江夏和黔南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除黔南可溶性糖含量与种子含水量极显著相关外(P<0.01),江夏各指标间及黔南的其它指标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两品种适宜在种子含水量分别为27~45%和30~49%时收获。

关键词: 扁穗雀麦 种子发育 生理生化变化 不同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园测土配方优化施肥试验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湖北省桑园立地条件差,肥料使用不科学,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缺乏和不平衡等问题,开展测土配方优化施肥试验示范.通过对郧西县六郎乡罗坡垭村桑园土壤肥力的分析发现,土壤养分含量中等,表现为极缺碱解氮,进而制订了不施肥、习惯施肥(全年尿素750 kg/hm2)和增量施肥(全年尿素1 500 kg/hm2)3个施肥处理方案.结果表明,增量施肥明显提高了桑树(Morus alba L.)的抽枝能力,促进了桑树枝条的伸长生长,单株产叶量、公顷产叶量及桑叶品质明显提高,桑树的抗旱能力得到改善.得出了气候条件(降雨量)是影响桑树养分吸收量及桑园养分利用率的重要因子结论 .

关键词: 桑树(Morus alba L.) 桑园 测土配方施肥 产叶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氮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鼠胚胎母源基因转向合子基因组的转换起始点

中国畜牧杂志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母、父源基因以及合子基因在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中发挥功能的重要时间节点,本实验利用转增强型荧光蛋白(EGFP)基因小鼠(♀/♂),分别与野生型小鼠进行交配,收集受精后的胚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寻找EGFP基因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时间节点表达的特征,作为直观判断母源基因向合子基因的转换时间起始点的生物标志.结果 发现:从EGFP转基因母鼠获得的5枚卵母细胞/原核胚中表达了EGFP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表现出绿色荧光;而从野生型母鼠获得的20枚胚胎到2-细胞(2-cell)期后开始表现出绿色荧光,随着胚胎的发育,出现荧光的胚胎数量逐渐增多,达到5枚.综上,EGFP基因可以作为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合子基因的标志物,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基因向合子基因转换的时机在胚胎发育的2-cell期.

关键词: 母源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EGFP 转基因小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赣州橘园根系内生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鉴定及其受黄龙病菌侵染的影响

果树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赣州橘园黄龙病菌侵染和健康柑橘根系内生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多样性,并明确黄龙病菌的侵染对于AMF群落的影响。【方法】使用AMF 18S小亚基核糖体特异引物AMV4.5NF/AMDGR对黄龙病菌侵染和健康柑橘根系DNA扩增建库,通过454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赣州橘园根系AMF多样性及其受黄龙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从赣州橘园的柑橘根系中鉴定到80个AMF种,其中包括44个已知的AMF种和36个新种。进化分析发现,球囊霉属AMF占总AMF数的78.75%,是赣州柑橘根系内生AMF群落的优势菌属。鉴定到类球囊霉属的12个AMF,其中Paraglomus.N2和Paraglomus.N7的丰度位于总AMF的第二和第三,说明类球囊霉属AMF在赣州柑橘AMF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PCoA分析表明黄龙病菌侵染显著改变了柑橘根系AMF的群落结构,而AMF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通过丰度差异分析鉴定到6个在黄龙病菌侵染后丰度差异显著的AMF种,表明黄龙病菌侵染可能通过改变AMF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来影响其群落结构。【结论】全面揭示了赣州橘园根系内生AMF多样性,并且黄龙病菌侵染可通过改变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来影响AMF群落结构。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球囊霉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冻融循环对鮰鱼片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以新鲜鮰鱼片作为研究对象,新鲜鮰鱼片经过9次冻融循环,测定鮰鱼片第0、1、3、5、7、9次冻融循环后鱼肉的色泽、嫩度、p H值、酸价、过氧化值、TBA值、水分分布以及K值,研究反复冻融循环对鮰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鮰鱼片冻融循环后,其a*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下降、b*值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加;脂肪氧化方面,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鮰鱼肉样在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p H降低,剪切力上升,自由水增加,不可移动水和结合水减少,K值上升。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冻融处理后,鮰鱼的b*以及新鲜度下降,造成鱼肉的营养成分流失且食用品质降低。

关键词: 鮰鱼 品质 反复冻融 脂肪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ZJN1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ZJN1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ZJN1菌株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25.0 g/L、鱼粉25.0 g/L、工业蛋白胨15.0 g/L、玉米浆5.0 g/L、碳酸钙1.0 g/L、硫酸镁0.3 g/L、磷酸二氢钾0.1 g/L.最适发酵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0、培养温度30℃、接种量4%、转速220 r/min,在此条件下,发酵液芽孢数可达9.68*10~9 CFU/mL,相比初始基础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水平提高了约2倍.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发酵培养基 条件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NS5rdrp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的复制机理和研制以JEV复制复合体为靶标的药物,试验以GenBank中收录的JEV HW1株基因序列为模板,设计针对NS5rdrp的特异性引物,提取JEV RNA,反转录得到cDNA,以其为模板使用PCR方法克隆得到NS5rdrp基因片段;利用T4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NS5rdrp,并对产物测序;提取去除内毒素的重组质粒,用转染试剂X-tremeGENE HP DNA Transfection Reagent转染BHK21细胞,转染24 h后观察结果;最后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NS5ra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CR扩增得到大小约为920 bp的NS5rdrp基因片段;测序结果经NCBI上BLAST比对分析,克隆得到的NS5rdrp基因与HW1株的同源性为100%;转染时细胞的最佳密度区间为70%~80%,转染试剂与转染质粒的比例为3∶1;经过Western-blot检测,重组质粒在细胞内正常表达,NS5rdrp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37 ku。说明试验通过真核表达成功获得NS5rdrp蛋白。

关键词: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NS5rdrp蛋白 真核表达 聚合酶链式反应 BHK21细胞 免疫印迹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冷冻方式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冷冻方式对淡水鱼品质的影响,以鮰鱼、鲈鱼、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0℃平板、-80℃冰箱和-80℃液氮分别对鮰鱼、鲈鱼、鳜鱼进行冷冻处理,考察了不同冷冻方式对鮰鱼、鲈鱼和鳜鱼的解冻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pH值、色泽、韧性、微观组织结构、水分分布等指标.结果表明:经过-30℃平板冷冻、-80℃冰箱和-80℃液氮处理后,同种淡水鱼解冻损失率、加压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呈现下降趋势,其韧性呈现增大趋势,pH值无显著性变化,细胞间隙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同种淡水鱼,-30℃平板冷冻组的白度最高,-80℃冰箱和-80℃液氮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淡水鱼,相对其他两种冷冻方式,-30℃平板冷冻处理组样品的不可移动水(T22)含量下降,自由水(T23)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于不同淡水鱼,经同种冷冻方式处理后其相关指标间差异性较小.从冷冻速率和品质考虑,选择-80℃冰箱和-80℃液氮处理更有利于保持淡水鱼的品质.

关键词: 不同冷冻方式 质地 微观组织结构 低场核磁共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