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灵芝水提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含量和肾功能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灵芝(Ganodermalucidum)水提物总糖、还原糖、多糖、蛋白质和核苷类物质含量及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采用腺苷诱导肝细胞L-O2建立体外高尿酸细胞模型,研究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25、0.50、1.00 mg·mL-1)对肝细胞L-O2培养液中尿酸含量的影响;基于氧嗪酸钾联合酵母膏喂养建立高尿酸大鼠模型,采用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0.5、1.0和2.0 g·kg-1)灌胃大鼠,测定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血清和肾脏组织尿酸、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肝脏、肾脏组织,观察并测定细胞核质比。结果表明:0.25、0.50和1.00 mg·mL-1灵芝水提物对DPPH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其对ABTS的清除率。与模型组比较,灵芝水提物低、中、高剂量组肝细胞L-O2培养液中尿酸含量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肾脏中的尿酸含量显著增加;中、高剂量组肾脏组织细胞的核质比、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肌酐含量极显著降低;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细胞的核质比显著降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肝脏组织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灵芝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双孢蘑菇集中供料、农民周年化栽培与循环农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孢蘑菇集中供料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作为循环农业的一种典型范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一种有效路径。工厂化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可以通过改善要素合理配置,在缓解都市农业劳动力和原材料紧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村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利用中国上海市2010—2023年双孢蘑菇产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数量和质量)、生产模式(传统的和工厂化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工厂化模式相比传统模式,在技术应用、组织经营和市场销售方面更具有优势;工厂化集中供料模式发挥的分工优势,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具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工厂化集中供料带动农民周年化栽培模式是一种可持续性的都市循环农业模式的范例,也是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不同比例黑木耳粉添加对优糖米熟粉冲调特性的影响
《中国粮油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富含抗性淀粉的优糖稻熟米粉为原料,将黑木耳粉按照质量分数0%、5%、10%、15%、20%添加到优糖稻熟米粉中配成不同比例复合粉,研究不同添加量黑木耳粉对优糖米熟粉糊化特性、冲调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黑木耳粉后,优糖米熟粉淀粉的峰值黏度、保持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随着黑木耳粉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黑木耳粉的添加量与复合粉的冲调特性成正比关系.特别是当添加量的质量比达到或超过10%时,复合粉的冲调稳定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随着冲泡水温的升高,结块率有所增加,而润湿性则相应降低.黑木耳粉添加能够显著提高米粉的吸水率,增强米粉吸水能力.此外,适当比例的黑木耳粉末能显著改善米粉消化性能.综合各项指标,质量分数10%~15%的黑木耳添加量是最佳选择,使米粉质感更佳,口感更佳.


中熟油桃新品种沪油桃019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油桃019是以幻想为母本、沪油桃018(瑞光3号×五月火)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熟油桃新品种,2021年获得上海市林木新品种证书。在上海地区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近5 a(年)果实生育期为113~116 d,较沪油桃018晚熟23~24 d。花为蔷薇型,花瓣粉红色,花药橙红色,花粉量大,自花授粉结实率高。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果实两半部较对称,果皮底色黄色,着紫红色25%~50%。果肉黄色,近核处红色素含量中等,肉质致密,味甜,黏核。近5 a平均单果质量171.40 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2.74%,适宜在上海市郊桃产区推广种植。


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促进土壤健康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及研究建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作为实现"城乡无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利用路径,对于提升农村污染控制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的主要路径以及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对土壤健康状况改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影响,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研究发现,还田利用解决了大部分农业有机废物消纳的问题,有利于土壤肥力和固碳效果提升,但也带来了农田病虫害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量居高不下、土地消纳粪污量超载等新的问题.同时,还田利用的市场要素不健全,短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闭环.应从还田利用长期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构建、完善还田利用效果监测评估标准体系、补齐市场要素等方面,加快推动农业废物还田利用研究工作和制度建设,为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撑.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新策略提升灵芝三萜合成与菌丝体活性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作为历史悠久的食药两用型真菌,其药用价值主要源自灵芝三萜这一主要活性物质,灵芝三萜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建立高效液态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技术体系.针对传统深层发酵和振荡-静置两阶段培养的局限性,利用振荡-静置循环培养工艺,结合遗传算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最佳培养方式为振荡2.8 d-静置7.3 d-振荡0.2 d-静置0.3 d.此条件下,灵芝三萜含量达到20.82 mg/g,灵芝酸得率为129.09 mg/L,与Z10J0相比提高了324.78%,且培养周期缩短至10.6 d.同时,该培养方式下菌丝体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液态发酵培养方式,可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发酵周期并有效改善传统培养方式的弊端;同时为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液态发酵 灵芝三萜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 人工神经网络 抗肿瘤活性 抗氧化活性


基于GC-IMS和GC*GC-To F-MS技术分析产地对羊肚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不同产地羊肚菌特征挥发性化合物,揭示不同产地羊肚菌风味特征。【方法】在上海、江苏、云南、青海、湖南和湖北6地按当地生产模式栽培六妹羊肚菌,以冻干后的羊肚菌干制品为研究材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以及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t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法对6个地区羊肚菌的风味成分及含量进行鉴定,开展主成分、聚类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基本的数据库。【结果】GC-IMS共检出183种挥发性化合物,云南地区羊肚菌醇类和杂环类物质较多,且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显著差异;湖南地区羊肚菌1-辛烯-3-醇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地区羊肚菌含有的醛类物质最多。GC×GC-ToF-MS共检出245种挥发性化合物,经过多元统计分析,云南地区和其他5个地区羊肚菌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GC-IMS的结果相互印证。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生产地区的特征风味及环境影响因素,对差异性化合物进行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且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甲基-1-丁醇、正己醇和1-辛烯-3-醇为各产地共有香味物质,提供果香和蘑菇香气。以云南地区为参比对象,与其他地区的共同差异性挥发性化合物中有12种被鉴定为关键香气化合物(OAV>1)。云南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5-二甲基吡嗪(OAV=387.97)、2,3-二甲基吡嗪(OAV=209.65)、2-甲基吡嗪(OAV=13.02)和乙酸甲酯(OAV=3.13),特征香气为烘烤味和果香味,其形成与当地的沙质土壤、较高温度和较大温差有关;湖南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OAV=17930.58)和2-甲基-2-丁烯醛(OAV=8.60),特征香气为花香和蘑菇香;上海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α-亚乙基-苯乙醛(OAV=387.97),特征香气为花香味,也含有较高的刺激性气味物质甲基乙基硫醚(OAV=7.78);江苏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戊基呋喃(OAV=97.23),特征香气为甘草气味,其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具有相关性。湖北和青海地区羊肚菌特征风味较弱,此外,青海地区挥发性物质含量与海拔相关。【结论】通过GC-IMS和GC×GC-ToF-MS技术筛选出云南、湖南、江苏、上海、湖北和青海地区羊肚菌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初步探索了其风味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表明通过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区分羊肚菌的产地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羊肚菌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产地 GC-IMS GC×GC-ToF-MS


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制备了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并对蛋白质、多糖含量及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等进行分析,采用油酸诱导肝细胞株LO-2建立体外高脂血症模型,基于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的小鼠模型,探究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蛋白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5.56±0.51)%、(52.41±0.31)%、(54.96±0.47)%;多糖相对含量分别为(21.98±1.17)%、(31.95±0.52)%、(15.55±0.78)%。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显著抑制肝细胞中的脂滴聚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均能明显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脂肪组织细胞的肿大以及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高剂量组的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将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脂质相对含量从(30.59±0.38)%分别降至(13.74±1.57)%、(9.68±0.73)%、(7.15±0.39)%,对肝脏脂滴形成的抑制程度可分别达到(55.09±5.12)%、(68.34±2.37)%、(76.64±1.28)%。此外,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对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上,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损伤程度、缓解高血脂症的作用,本研究可为食用菌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ISSR标记的南瓜遗传多样性与DNA指纹图谱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1份南瓜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筛选得到的7条多态性丰富的内部简单重复序列(ISSR)引物,分析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DNA指纹图谱,为南瓜品种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2个,多态性条带占比为98.63%;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分别为1.9863、1.5704、0.3299、0.4944;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12~0.89,平均值为0.46。非加权组平均法聚类分析显示,31份南瓜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46处被分为中国南瓜、美洲南瓜和印度南瓜3类。利用引物UBC811和引物UBC843扩增的14个多态性位点构建31份南瓜材料的DNA指纹图谱,图谱中31份南瓜材料均具有唯一性,可用于南瓜的分子鉴定。综上,31份南瓜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中国南瓜与美洲南瓜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印度南瓜亲缘关系较远,可为南瓜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南瓜DNA指纹图谱,可为南瓜品种鉴定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南瓜 ISSR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